“唯止”——著名艺术家郑路不锈钢雕塑作品展于4月1日开幕
继2015年台北当代艺术馆个展之后,著名艺术家郑路即将于4月1日开始,在北京芳草地展览馆举行大型个展--“唯止”
近几年来,郑路以他卓尔不凡的不锈钢雕塑作品而声名鹊起。更因其作品结构间天衣无缝的衔接,细微处无微不至的刻画,以及其独创的艺术语言等,享誉学术及收藏两界。在此次的个展中,郑路不仅保有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呈现出其多元思考下多样创作的艺术性格。在《雨鼓》、《淋漓》、《未知的圆周》、《潮骚》等作品中,郑路以水的运动作为时间的物质载体,赋于了其“流动”的特征。确立时间“流动”的形象性,也是为了给时间找到一个可以描述或度量的参照物或坐标系统。这一系列作品,无论是在雕塑与文字之间的互动与冲突中索取支撑,还是以物质自身形态进行转译,都是艺术家对于这种不存在之物的认识。
时间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对物质存在的一种认识、描述或度量。故而,在作品《三千米烦恼丝》中,艺术家为了认识描述并度量物质的存在及其差异的关系,为观者建立了一个执着于现实的真实假象。
时间的存在实质上反映的是物质的存在,讨论时间存在的问题就是讨论物质存在的问题,时间存在的过程就是物质存在和变化的过程。在《冬至》、《洞庭风细》、《借光》等作品中,艺术家都是借用日光定向射线的特点,以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在空间中有意地提示着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过程。以《冬至》为例,艺术家曾于2015年冬至(12.22)当天,也就是北半球白昼最短、光影最长的一天,用视频记录下阳光投射在芳草地展览馆正厅的光影痕迹。再从这些视频当中截取特殊的一刻,通过将金色亚克力板切割成光影的轮廓悬挂在墙面和天花板上,将稍纵即逝的光影物化定格。冬至过后,随着太阳向北回归线移转,光影也随之缩短。展览从4月份开幕持续到展览结束之时,光影也将随之经历一年当中由最长到最短的过渡。这种自然的光影变化与金色亚克力板模拟的光影不断重叠、分离,形成交错的时空存在。艺术家用近半年的时间以多种形式诗意地呈现出对时间、空间、自然、秩序等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这次展览,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展览本身来讲,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诠释。而对于观众来说,更将会是一次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该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