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设计营商周对谈五位国际设计师-Designwire at BODW
12月3日至12月8日2018香港设计营商周于香港湾仔区会议中心顺利展开。「设计营商周」 是香港设计中心的年度旗舰活动。今年大会主题为「思考 ∙ 合作 ∙ 创新」,以曾连续七年被经济学人智库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墨尔本为伙伴城市,联同不同国家及经济体系,共同探索品牌、空间、传讯、产品和文化等范畴的设计与创新,以及数码与设计、大湾区与设计等全新热门议题。
在本次大会开展期间,Designwire作为媒体伙伴对五位国际设计大师进行了面对面采访,针对设计师最新项目与城市建筑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Ben van Berkel: 城市公共空间与“第四剧场”
Ben van Berkel
近十年来Unstudio在亚洲的建筑实践项目数量日益增长,谈及在亚洲做设计的经历,Ben表示“与欧洲非常不同”,不仅仅要面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还要适应文化差异。这次在会议上Ben van Berkel主要向我们展示了Unstudio即将完工的项目——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设计世界级舞蹈及戏剧艺术剧场。
Lyric Theatre Complex
“虽然我们的设计通常给人很强烈的形式感官,但这并不是我们的出发点“,Ben van Berkel表示在设计方案时首先是对特定功能的建筑中的人类行为进行研究,“人们通常认为我们的设计过程中是先有了几何形态再把功能置入,这是一种误解”。
Lyric Theatre Complex
在进行香港西九文化区剧场设计中,Unstudio也针对城市问题进行了回应,“我希望人类有更多的交流,比如这座剧场,它有三个主要的剧场,但是我们在公共区域给了一个新的定义叫做‘第四剧场’, 在这里触发人与人交流的契机”。正如Unstudio合伙人Hannes Pfau所描述的“我们为艺术创造了一个家园,并为公众创造了一个舞台”。
Lyric Theatre Complex
提及香港这座城市,“要知道现在大多数的建筑内部环境都是比较不利于健康的”,Ben van Berkel希望香港作为一座国际都市能够变得更加智慧,拥有更多的公共空间,人们能够花更多时间走路而不是坐车。
Jason Frantzen & Lars Nittve:社会的责任—未来的趋势
Jason Frantzen
Lars Nittve
在城市与文化讨论会议上,来自Herzog&De Meuron事务所的合伙人Jason Frantzen和来自瑞典的策展人Lars Nittve一起合作完成的位于哥本哈根郊外的医院,重新思考医院的核心艺术与建筑哥本哈根郊外的医疗建筑模糊了医院与社会之间,“病态”与“健康”之间的界限,指向了一种全新的公共建筑趋势。
Forrest-Approach © Herzog & de Meuron
“场地并非于城市,而是在环境优美的郊外,所以当我们看到这块场地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能不能把美丽的环境吸纳进医院里,让医院的人能够欣赏到周边的景色”。除此以外,这座医院的餐厅还有活动室也向大众打开,“我们希望借此提供一个城区居民也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间”。
Inner-Garden © Herzog & de Meuron
“虽然我们把建筑部分定义为“机器”,但不代表它就真的是个冷冰冰的机器”,在这座医院里人们走在走廊里的时候,总能欣赏到美丽的庭院景观。建筑方案完成的时候,Lars作为策展人向艺术家发出邀请,“当然我们不会要求艺术家去适应建筑的方方面面,所有我们所得到的都是彼此协调的结果”。
North Zealand Hospital-Bedwards-lobby © Herzog & de Meuron
Lars在被问及医院里的艺术家作品是否会像画廊一样周期性替换时表示“变化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针对Maya Lin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言,“短期不会再有变化,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有扩建的可能性”。
在接受采访时Lars还告诉我们他不久前从路易斯安那美术馆那里得到消息他们愿意周期性地在医院的报告厅开一些针对医院病人和职工的艺术课程以及艺术有关的活动,当然城区的居民也可以报名参与艺术讲座和课程等。对此Jason Frantzen认为医院不仅作为病人的居住空间,而且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工作空间,能够用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医生和护士来这里工作,从而成为一种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的趋势,这种承担了一定社会责任的公共建筑对于用地紧张的大型城市更加富有意义。
伊东丰雄:如果可以我希望花一半的时间居住在乡村
Toyo Ito
亚洲城市和建筑历史悠久,开放自然环境,与自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然而,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引入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人工环境可以利用20世纪快速发展的工业技术来创造。 结果,亚洲许多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地区和历史,彼此变得同质。针对这一“隔离“问题,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在城市设计会议上向我们介绍了他在亚洲地区包括新加坡办公楼项目,台中歌剧院,日本岐阜县图书馆等几项建筑项目。
‘Minna no Mori' Gifu Media Cosmos © Kai Nakamura
会后在被问及城市与建筑功能相关的问题时,伊东表示自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城市空间开始变得割裂,在做住宅项目的时候,又会有很多特定的需求,所以此时建筑被认为是保守的,但是有些建筑不是仅仅满足功能需求,也需要为了不同的人群创造特定的空间,这才是开放的,连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Taichung Theatre © Kai Nakamura
在被问及高密度城市的冲突和矛盾是否有一种类型学答案时候,伊东丰雄表示,城市的问题总是复杂而独特,大城市里冲突不断,只能一个一个突破,而乡村的生存环境却比城市好很多,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能够有50%的时间住在乡村,剩下的时间住在城市,从而达到一种生活的平衡。
ANNE-LAURE CAVIGNEAUX:材质和肌理是我们永恒的研究主题
Rodney Eggleston&Anne-Laure Cavigneaux
建筑师Rodney Eggleston和平面设计师Anne-Laure Cavigneaux于2007年创立了March Studio。科技专业出身,加上对手制物件和传统工序的热诚,使二人从事跨越住宅、零售、酒店、体验设计和社区参与的创意项目。在短短数年间,MARCH工作室已成为广受国际传媒报导、获奖无数的知名建筑设计工作室。今天MARCH工作室由一众建筑师、设计师和创造者所组成,重视创造力之余亦秉承对场地、物料、过程和人的尊重。
The Compound House © Peter Bennetts
March Studio是一个汇集了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设计师的团队,“通常建筑事务所里都由一群建筑师来解决问题,而然我们有很多时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大家读取空间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彼此之间的碰撞才变得更有意思。”
Hotel Hotel © Peter Bennetts
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出身的空间思考者,Anne关注和投入更多的是空间的材质和肌理的部分,也正是这些具有创新性的,材质赋予了项目温度。“材料可以说是我们思考的中心,这是从设计伊始就介入的强烈因素,而不是在完成了空间设计之后才将材质生硬的贴上去”。
Aesop James Street © Peter Bennetts
在被问及March Studio未来的发展时,Anne说只要团队每天作新的尝试,学习新的东西,一直保持将试验和创新放入设计中,保持项目的新鲜感,这就是目前March Studio的现状,至于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RON ARAD:在不断尝试和研究中获取灵感
设计师Ron Arad出生于特拉维夫,很难用“建筑师”、“家具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来定义他的职业,他曾经在Jerusalem Academy of Art及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接受过教育,1989年成立建筑及设计公司Ron Arad Associates。2008年,他亦成立了Ron Arad Architects。在1994至1999年间,他成立了Ron Arad Studio,一个位于意大利Como的设计及生产部门。
Mediacite © Marc_Detiffe
对Ron Arad来说,创作的过程充满过程性和随机性,Arad不断对钢、铝、聚酰胺等物料进行反复的实验,从开始1.5mm的钢板所设计的Well Tempered Chair,到This Mortal Coil书架,再到今年在加拿大多伦多落成的Safehands,他对作品的形态及结构的㒹覆性的意念与构思来源于他对材料的思考与尝试;
WG © JulianGilhespie
在探究与创新上,Ron Arad似乎不受限制,建筑、家具、装置都是他在尝试的。Ron Arad给我们看了最新项目的渲染,“实物要比渲染好太多了”,对他来说,实物远比渲染图值得期待。而他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内部,对于城市来说也有重要意义。
此次香港设计营商周会议讲座以及Designwire关于宜居城市的探讨带给了设计师、媒体和大众无限启发,在12月8日下午,由设计师Ron Arad发表了闭幕演讲,主办方香港设计中心同时宣布了英国为2019年设计营商周的合作伙伴国家,2018香港设计营商周正式落下帷幕。
获取更多关于2019年香港设计营商周的信息请点击:bodw.com/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