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麟: 放眼东方, 薪传之火可以燎原
2017年,有感于两岸室内设计界在高等院校、艺术学子专业实践、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缺失,由广东设计师联盟&饰界网,台湾东方设计大学、云林县空间艺术交流协会等三方力量联合发起,成功举办了“2017东方设计之星——两岸空间学术论坛暨金牌导师薪传典礼”盛典,令两岸三地设计界为之瞩目!
本次盛会,众业界大咖云集,齐聚东方,畅谈设计与未来,共商薪传与融合。活动期间,东方设计大学还特聘杜健翔、杨冰、方斌、欧阳楚坚、周青、张雷、李湘桂、李兴旺、叶世华、彭定等作为室内设计系“金牌导师”,并在“薪传典礼”上正式拜师收徒。此举对促进两岸室内设计产业永续发展、人才培育、设计交流无疑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力。
台湾之行虽已告一段落,饰界网作为独家战略合作媒体,策划专访李瑞麟、大卫卫两位学术顾问、十大金牌导师,畅谈他们对“东方设计之星”这一大型学术活动的评价与创见。
他,是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批艺术生的杰出代表;
他,是国内高校第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中国新时代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环艺设计机构的联合创始人……
德隆望重,通才硕学的李瑞麟老师,早年习油画,1980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后远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深造。以工业设计硕士毕业后,又被挽留在一家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工作四年。1996年以德国注册设计师的身份归国创业,先后成立了香港集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李瑞麟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代表性作品(详见下文)。
独立而不改,周行尔不殆。极具艺术修养的李瑞麟老师,低调谦逊,虽跨界诸多学科,学贯中西却不骄矜,作品累累却不张扬,向来很少参加行业活动。此次破例以“学术顾问”的身份参加“东方设计之星”两岸学术论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感触如何。
【主持设计】(部分)
人民大会堂河南厅
上海大剧院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湖北省博物馆
新疆益民行政中心
深圳电视中心
湖南电视中心
江苏电视中心
湖南国际会展中心
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
…… ……
李瑞麟丨学术顾问
华人顶尖空间设计家,玩味空间美学的先行者、践行者。
中国新时代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机构—“广东集美”联合创始人,德国柏林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硕士。
设计主张:倡导以当代的设计思维方式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引领功能、技术、艺术,品味设计的本质回归。
社会职务:
广东设计师联盟名誉主席
深圳市室内文化研究会会长
深圳市软装行业协会会长
深圳市原创艺术协会陈设艺术委员会会长
CIID第三(深圳)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
深圳市深装总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院 名誉院长
/ 采访实录 /
记者:李老师,您好!您在2017“东方设计之星”活动期间被授予“设计之英,功在两岸”荣誉勋章,请分享一下获此殊荣的心情。
【李瑞麟】非常高兴。最主要是因为此次2017“东方设计之星”是一次学术性的交流活动,通过论坛活动,吸取精华并加以思考,有利于开阔个人思维模式。我相信,在场的无论是设计师、教授、学生都可以从各自角度获得一些启示与营养。
此次台湾之行也是一次艺术探索之旅,不管是台湾文化还是内地文化都有相通的地方,求同存异。我们通过活动进行交流,思想碰撞可以产生更多火花,取长补短。本次活动的高度并不仅限于途中所见所闻及艺术作品,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转换、境界的提升。一个人的眼界决定高度,而高度指导方向。
记者:作为此次两岸空间学术论坛的特邀学术顾问,您见证了十位金牌导师的薪传典礼之仪。您怎么评价几位导师在活动期间的表现?传道授业是老师本职,如果有机会与两岸学子保持更多互动,您有哪些建议?
【李瑞麟】艺术人生就是文化长征之旅,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是非常艰难的。联盟第一次举办像2017“东方设计之星”两岸空间论坛这样的跨省域学术性活动,并取得这样的好成绩非常不容易。虽然在论坛上导师们分享的时间有限,但通过他们的演讲,我看到了他们的用心和专业,非常难得。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管台湾方还是大陆方,如果每一次都准备充足,相信每一件事情都会越办越好。
记者:通过一整天与台湾高等学府师生们接触与互动,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对比之下,您觉得两岸设计专业学生分别有哪些差异与特质?
【李瑞麟】我认为,台湾在传承东方文化、保留古老仪式等方面,做得要比我们好一点,把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保留到细节里去了。比如说,“薪传典礼”收徒这个环节,他们保留了传统的拜师仪式,尊师重道,特别有仪式感,这一点非常令我感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艺术创造精神,我们都应该认真吸收,并把艺术形态转变为生活形态运用到生活中。这是一个优秀设计师的职业素养,也是我们每一代中国人应该传承的精神。
台湾学生天真的脸孔,纯朴的思想,对各位导师的尊重与“追星”行为,让我看到他们有一颗对学识的赤子之心。对设计具有热情,对艺术有忘我的追求,孜孜不倦,潜心而学,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记者:您在论坛上围绕“问道传承困境,当代艺术空间与东方文化”进行学术讨论,您可否具体谈谈:您对当代艺术与东方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创新?
【李瑞麟】我最开始提出“问道传承困境,当代艺术空间与东方文化”这一话题,是为了抛砖引玉。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伴随而来的,还有西方的文化思潮与生活方式带给我们深刻的文化冲击与影响。把这个话题引入到本次论坛,是希望大家除了学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精髓之外,也能够寻根溯源,从传统的东方文化里吸取养分,毕竟这是藏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
与此同时,用当代艺术的思考方式看当下,提高思想境界去看世界,也至关重要,只有用更长远的目光去思考,才能感知未来的变化。
记者:此次台湾之行,除了参加2017“东方设计之星”两岸学术论坛,相信您一定还游览了国内外很多地方,可否挑几件途中有趣的见闻与大家分享?
【李瑞麟】我认为很多地方都值得一去,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域特点。从世界各地感受不同的文化底蕴,对设计师而言,尤为必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艺术的思维研究未来。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当代艺术空间与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有一个时间限定——当代?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类需求的衍化,会不断的产生新的演绎与表现形态!以我们“东方文化”为例,在当下的应用,设计师应结合实际市场需求,通过定位、组合、创新,并运用最新的技术与材料表现出来,才称得上“好作品”三个字。
就我个人而言,算是最早一批出国“留洋”的设计师,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德国柏林待了7年。后来,又多次故地重游去感受德国式的“工匠精神”,每一次重回德国,这种感受就越强烈。我们都知道德国人在近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给世界最大的印象是严谨、一丝不苟、无限苛求完美。从某种程度上,这种德国精神与东方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还有米兰,作为全球“艺术之都”,那里举办的大型艺术设计展,非常值得亲临现场一观。
记者:您认为下一届的“东方设计之星” 学术论坛活动可以搬到哪个城市举办?您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独特看法?
【李瑞麟】这一次去台湾游学,我顺便拜访了我的旧同学,他在台湾成功大学(NCKU)任教,也聊到了这次学术交流,与君一席畅谈,打开了新的一条思路。我的想法是希望把台湾高校、深圳高校以及香港、澳门的一些协会,甚至是亚洲的学校、协会联合起来,将“东方设计之星”系列活动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去运作筹办,毕竟“东方”的概念很大,不仅限于中国。
记者:在您看来,这场两岸空间学术界的盛会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这样的活动对两岸之间的文化创意交流又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李瑞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在于交流与传承。世界上能够流传久远的文化大多诞生于大河流域,大河流域的文化不是封闭的,是川流不息的、永远保持活力的。艺术思想应该兼具开放与包容,通过本次活动与台湾导师及学生的交流分享,让我们产生新的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除了文化创意方面的交流之外,还增进了我们与海峡对岸同胞们之间的感情。比如与校方高层们的台下交流,台湾云林县空间艺术交流协会、中华海峡两岸新闻事业交流协会的热情款待,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两岸一家亲。这件事更具非凡意义,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推动。
记者:作为广东设计师联盟名誉主席,您对联盟秘书处在此次盛会组织策划过程中的表现如何评价?对联盟未来的工作开展,有哪些积极建议?
【李瑞麟】我觉得第一次做类似活动,已经算很好了。本次“东方设计之星”台湾游学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也是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被追随;不能被认可,就没法产生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只要坚持办这类学术性的有意义的论坛活动,必定能更全方位的联盟在行业里的学术高度与影响力,继续为行业做贡献。
Edit by Design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