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中国第一个悬崖峭壁上的美术馆!
▲‘悬浮’于165米绝壁上的美术馆!
在历经现实的磨练之后,有智慧的设计终将走向内心......
165米,是大岩壁的垂直高度,在这高度之下,鹰击长空、风啸山谷;165米,也是溶岩美术馆的高度,与峭壁平行立之的玻璃幕墙上,映现着风云变幻、万峰叠嶂的自然画卷;定格着千山攀越、百舸争流的人类生机。
这是中国第一家‘悬浮’于百米绝壁之上的美术馆,也是设计师何崴对未来世界探索的又一里程:“2016年,北京山岳美途公司的老总聂建找到我,说在贵州发现了一处佳所,可以实现多年梦想。老聂自称职业看山二十年,有信心在这里建成中国最好的户外运动公园。”
自此,苍穹之下,岩壁之上,展现亘古艺术的夙愿便拉开了序幕,但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天台
依照何崴的想法,美术馆应该是一处具有空间属性的观景点,建筑‘嵌入’崖壁并顺势从中伸展开来,以更直观姿态享受海尾对于户外运动者的馈赠:垂直悬崖、蜿蜒河流、天坑以及丰富的地貌。
▲天台
然而当地喀斯特地形所带来的浮石、塌方、滑坡等风险,令这设想的实施可能性降到了零,再加上基地位于悬崖边缘,复杂的高差变化、不稳定的崖壁条件,导致施工只能人工进行,无法大尺度的搬运,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建筑的选址和形态。
“在踏勘过程中我们发现靠近悬崖顶部的地方有一块自然的塌陷区,地势相对平坦,经过当地专业人员的地勘,是可以进行建筑的,这个惊喜的发现让整个团队为之疯狂。”他说。
建筑要对环境抱有的敬畏之心,不能因为自己的出现而破坏原有,但同时也应该具备态度和表情,要有存在感。
为此,溶岩美术馆的平面以类月牙形示人,不是很对称,就好像用一个轻、薄、透的体量嵌入原有的塌陷区,将悬崖的缺口补全。
建筑朝向峡谷的一面通体使用玻璃落地窗,整洁、干净、没有局部的凹凸起伏,这种处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海尾山谷的壮美景色收入建筑内部,令到访者更为直接真切的感受自然的节奏。
同时,玻璃质感也很好地协调了建筑与所在场域的关系,用轻透对话坚硬奇峻,从而使作为外来物的建筑和崖壁融为一体。
这些物像的呈现方式,是何崴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摸索出来的,在他看来,于如此的大山大水中,有如此的奇峰绝壁,反而令那些人工的小趣味显得无力,所以,他笔下的溶岩极度简洁,以一种谦逊直面百米悬崖,衬托自然造物之奇。
建筑内部面积约800平米,共两层,一层为会议空间,二层为美术馆,建筑中后部的垂直电梯及楼梯可将其完好串联,完成不同人流的组织。
虽然设计要让人看到一种多面性,但于海尾的奇景而言则大可不必,何崴选择一白到底,白色天花、木纹石墙面,干净纯粹,也让位于窗外。
这样的做法源于他对空间属性与环境融合的基本认知,不过在整个空间的中央,他还是设置了一个岛式吧台,由一整块原木构成,即成为了空间的焦点,也没有刻意表现、喧宾夺主。
下层的会议空间,氛围相对正式,深色木头的天花配以弧形的灯带,并与同色系的木纹石的墙面、地板组合,以方正暗示严肃。而接待区则反其道而行之,金属、皮革还有那适时出现的艺术品,都于无形之中展现出了一种带有野性的中奢,愉悦身心。
“建筑是勾连地域和人的纽带,建筑师是构建这个纽带的执行者,”他说:“在这个建筑中,我们希望此三者是共生的关系:建筑融入场地,又为场地提供新的气息和活力;场地为建筑提供强大的气场、底图和观赏的对象,成为建筑成功的关键一环;而人的行为使场地和建筑具有意义。”
▲室内效果图
▲从谷底看百米崖壁原貌
▲从建设前的场地位置俯视大峡谷
▲建造过程
▲总平面图
▲剖面图
▲流线分析
▲会议层平面
▲展览层平面
项目名称: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溶岩美术馆
项目地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笃山镇
业主:安龙县荷韵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设计: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何崴
设计团队:陈龙、米健、孙琪、赵卓然、宋珂、吴前铖、武洲、李婉
项目顾问:聂建、王滨
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6年4月-2016年7月
建造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
驻场工程师:靳雷柱,何秀根
文案协助:吕晓燕
合作单位:北京山岳美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图设计:北京鸿尚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家具品牌:天一美家
摄影及摄像:金伟琦、王湧、何秀根、杨小华、李响、李腾野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二维码获取完整项目报道
公众号:designwire
Edit by Design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