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设计营商周:突破传统新格局的思考

设计:设计腕儿 | 项目地点:香港 | 类别:腕儿线索 | 2016-12-20 6652 66

以下图文均授权Designwire独家策划


12852528_business-of-design-week-2016-the-transformational_dd455c5a_m.jpg


  纪伯伦《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



  连续十五年热度不减的‘设计营商周’在这个冬天如约而至,60多位全球顶尖的设计专家云集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以设计为原点,探讨人、城市、社会的关系,为观众带来一连串精彩的视听盛宴。



▲(左)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芝加哥副市长科赫先生


  众所周知,每一年的香港设计营商周都会选择一个城市作为合作伙伴,今年将目标锁定了创意人才辈出的“风城”芝加哥。来自这座城市知名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与行政人员等一众专才将“芝加哥制造ChicagoMade”的精神带到香港,向听众分享他们在不同创意业界范畴的经验。



  Designwire以记录和求解的视角走访了几位在芝加哥闻名遐迩的设计者,通过对话,呈现一个全面的香港设计营商周。并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属性,探求设计的未来趋势、情怀与社会责任。




市场与客户的情感互通


  拥有全局观的设计师是可以创造出力量的,他的性格中必须有以下品质:理性、对人们生活的未来抱有责任、并永远完善自己。而在这其中,任何抛开市场与客户的创意都是不现实的,‘以人为本’就像一个永恒的梦想,比未来近一点儿,比现实远一点儿,但幸好有一众努力去接近梦想的人。



Tim Brown



▲IDEO行政总裁及主席,经常与世界各地的商界人士和设计师分享设计思维和创新的价值。被评为LinkedIn15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DW:在新科技和媒体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原创设计更有效的适应市场?

Tim Brown:客户与设计师的情感互通,承载着品牌的未来。这种互通建构在对‘为什么’的诘问中 - 我们为什么要制造?创新观念与价值形成也是从这样的思考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响应式商贸是商业世界的新路向,我们致力明白客户的渴求,并从设计中找到互通。



DW:一味的满足客户吗?还是在设计理性的范围内有所取舍?如何平衡?

Tim Brown:对于设计首先要知道哪些是我们不想要的,我不希望我设计的空间里没有互动,无论是到访者之间,还是主人与装饰之间,这种互动是很重要的。在这过程中,妥协是在所难免的,我和我们专业的团队一起讨论,采用一个符合客户需求的设计方案设计我的产品。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会听取意见,还要学会“教育”我们的客户,我们是专业的人,需要让我们的客户了解我们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



DW:怎样看待合作?

Tim Brown:合作要明确,这需要非常多的专业知识,而我也可以在这过程中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也有精力更深层次的去创造一些东西。很多时候,跟我们合作的政客成了我产品的使用者,同时也会指引我们的设计。





Michael Young



 ▲Michael Young工作室创始人,在业内被称为成熟的极简主义者,其工作室已经被公认是亚洲最令人兴奋、最强大的设计公司之一。



DW:您如何理解创意的商业价值?

Michael:可以从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问题随之而来,这两个市场相对应的人群分别是富人和穷人。说实话,我喜欢和有钱的人一起共事,因为这样的人可以让我的设计更有创造力,同时还可以让我坚信的东西通过设计实现,这些东西就包括神秘、传统和未来。这是唯一可以在设计中实现个人情感价值的途径,也是我想做的事情。



DW:您是如何在设计中体现环保理念的?

Michael:环保一直都是我们提倡的主题,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永恒的话题,当然,在我的设计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我的产品大多都是采用的环保、节能、并且可以循环使用的材料,可以很好地保证我的设计需求。有的产品我直接回收后,进行一点变换,又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出来,虽然也许会说,这件产品我看到过,但是并不影响整体效果。



DW:如何看待设计、创意和市场的关系?

Michael:首先,设计能通过个人人生经验得以实现,因为设计就是日常那些发生在你脑海中事情的创造性反映,比如说:灵感。这是我对设计的理解。但是我相信,人的人生经验在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创造力。

  其次,为了了解市场,我们必须置身在市场中,即使我很忙,我依然会花一些时间和我的学生交流,告诉他们离开香港一年,全世界去看看其他人在做什么,让自己能够亲身体验。这样会对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得更加深刻。


DW:设计师如何体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只能来世上一次,那么就需要把我们所做的工作实现。还有一点我想说,年轻的设计师把自我展现在众人面前,因为你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是你全部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也要尊重一些东西,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主张的世界,设计师也要学会妥协。



DW:您如何看待设计抄袭的问题?

Michael:现在的互联网传播速度很快,设计在网上很轻易的就能找到,抄袭是无可避免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抄袭的是过去的设计理念,设计的idea是不断的往前发展的。那可能有的客户就喜欢这样的设计,但是又没那么多的资金来支持他们的追求,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设计师就是喜欢抄袭别人的设计理念,这个应该是我们设计师应该努力杜绝的。


DW: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比如说3D打印,开始慢慢的代替了我们很多传统的设计方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Michael:首先,我觉得3D打印糟糕透了,打印出来的作品也糟糕透了,3D打印技术目前还不成熟,成本很高,并且可靠性非常差。在我们发明色彩打印之后,后面就诞生了激光打印技术、热升华打印技术,这些技术足以表现我需要的色彩。但是技术总要向前发展来给我们提供便利,有人也愿意花钱去开发新的技术,我觉得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建筑与城市的互动


  探讨的目的是为了获知,通过设计师在国外研究及设计的经历,审视迥异的工作方式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行业及社会间的现实差异,此外,也可以借由呈现这些思考方式,得到创新的思维,为未来建筑提供更多启示。


Winy Maas



▲ 国际建筑及都市规划公司MVRDV的创办总监之一Winy Maas,致力推动可持续都市设计和建筑规划



DW:如何看待建筑的创新?

Winy Maas:我认为建筑是能够给创新指引新方向,来创造我们的环境,在某些方面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现存环境的不足,并且尽可能的摒弃这些不足,可以体现在气候、社会或是自由方面,这就是我定义的建筑,投入更多精力关注我们的生活和存在的城市。



  我们周围的很多大型的建筑体,谈不上有什么美感,只是完成了造型上的设计,我觉得这不叫建筑。建筑是注入美学的承载体,而且是可以被质疑的,为什么设计师会这样做。



DW:屹立于都市中的建筑应该有怎样的气质?

Winy Maas:建筑应该是城市的加分项,要能够很好的呈现特定地域的特色。以香港来说,我觉得这里的建筑十分有趣,建筑之密集和混杂,都令人惊异。

  我对东九龙废弃工业社区略有所闻,也改造过那里的一个办公大厦,我将大厦做成全透明的格式,以便让香港的山可以透过来,不因建筑而阻挡这里的自然。虽然设计以外,需要历经一定程序,但我乐于见证崭新的建筑方式在旧区出现。



DW:在您看来,未来建筑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Winy mass:建筑师必须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并且将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一部分,还必须精通视觉渲染和沟通。虽然有的人说,建筑师这个职业正在消失,会被工程师、专栏作家、软件所取代,但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有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么认为太局限,未来的建筑会逐渐实现视觉化、结合影视特效、让项目的表象力更强,我现在就在沟通这样的事。





Thomas Schinko



▲ 法国Vasconi建筑设计事务所CEO,善于运用论证的理论打造建筑,并提倡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国际享有盛誉。



DW:对待传统建筑的改造,设计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入手?

Thomas:对我来说,一部分来自于城市的文化,另一部分就是城市的传统风俗。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保留遗留在城市中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说把这些放在博物馆就好了,我们需要积极地去改变,让传统的建筑披上“新”的外衣。我对那些把古建筑改造成博物馆的项目很感兴趣,当然,也很喜欢那些现代风格、工业风格的设计中保留有传统的气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我们历史的文化传统的根源出发,设计师从中受到启发,解决疑难问题。


DW:您如何看待传统建筑在城市中的存在价值?

Thomas: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欧洲,人们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但是在中国,人们就会把古建筑拆掉,建设全新的现代建筑,因为人认为新的东西就是好的。当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们铸造了一些并没有实际用处的建筑,这时就会选择摧毁一部分,但如果这样不断地摧毁下去,最后什么也没了,我总认为保留是聪明之举。




  有一次我在昆明,被那里的景象打动了,很多建筑都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尽可能的保留传统建筑的精髓,在欧洲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做法。新建的建筑和古建筑保持同样的比例,并因此让城市拥有自己的灵气,对我来说,这是设计对城市做出的最大贡献。




DW:改造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是什么?

Thomas:首先,就是要尽可能地保持传统建筑的样子。为了保持传统建筑的面貌,我们就不应该去整修,让其变得更加适合现代人观赏。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那里的人习惯去“改正”他们的过去,一种可取的方式就是现代和传统的融合。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保留前人创造物和他们的匠人精神,尽可能的保留文化传统。


DW:您能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吗?

Thomas:当我去到日本的时候,我发现在不超过二十年的时间,当地人就会把他们的寺庙推倒,从新再盖一座,因为对于人本人来说,他们需要传承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那种流传千百遍的匠人精神。在现在的社会中,保持匠人精神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失去了匠人精神,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灵感,同时我们就会失去平等。保持匠人精神,无论你怎么改变形式和形状,这都不重要,但是你始终保持着平等。




DW:对年轻设计师的设计之路,您能给一些意见吗?

Thomas:首先,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发挥,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文化、环境,这是最基础的;其次,设计师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接触新的事物,可以对自己的设计带来启发。同时,还可以进入一些高等学府进行深造,让自己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更加透彻。


DW:您公司现在有多少人?

Thomas:我们是传统型的设计公司,创立于1972年,属于Vasconi建筑设计事务所一部分,人数从来不会超过30人。虽然我们的团队不是很大,但是我们足以处理大型项目,所以,我们采用公司自己的一套方式管理着公司,这样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公司的建筑师们。如果想要保留项目的设计标签和内在的精神,公司就需要像一个建筑师的实验室。我们不想成为一条生产线,对于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位客户,我们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每一栋建筑都是不一样的,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对应好的客户,那么好的客户也需要建筑师去沟通,否则,建造出来的建筑也只是“肥皂”而已,一直以来,我们的格言就是:什么都不做。同时新技术的运用也给我们的设计过程带来了便利。这都是为什么我们保持公司规模不大的原因。



设计的思维与情怀


  与其说设计师在创造空间,不如说他们在营造生活,在各种繁花似锦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欣赏的、喜欢的、向往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自己的性格特点。


Carol Ross Barney



▲AIA托马斯杰弗逊设计奖和AIA伊利诺斯金牌的获得者,对于建筑如何提高我们日常生活的研究致使她那与众不同的建筑作品被赋予了文化代表的标签。


DW: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作为设计师最应该考虑的元素是什么?

Carol:我认为有一个观点是很重要的,作为设计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你不是在为一个体系在做设计,而是关注具体项目中的所有体系,并且让各个体系能够互补,并不能分开单独考虑。



  像芝加哥海滨公园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设计的过程中,我不仅考虑人的因素,还会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如海里的鱼),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是必然的。好的设计师可以谨慎而又高效地把各个专业人士的研究结合起来。当然,这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建筑设计中。



DW:人、设计、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Carol: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为什么我会坚持我的设计理念?是因为我相信我的设计可以引导创造出更好的场所和环境。在我个人的专业知识方面,其中我想实现的是用设计让人们在生活中体会到一种独一无二,就像是一个分离器,把人从纷扰的环境中分离出来,所以,设计师就是在从事这样的工作,让设计成为一种特权。



DW:您所理解的独一无二的设计是怎样的?

Carol:在我的设计工作中,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不做单一的设计。我们设计过很多的建筑,而且设计的还不错,大大小小的都做过,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项目,我们一直坚持的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也就是说,我们一个想法从来不用第二遍。所以,对于我来说,最好的或者说独一无二的idea(想法)就是我们从来没有那样做过。


DW:您如何看待未来建筑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Carol:就像经济学家一样,建筑师也喜欢相互交谈。我想起了之前和我的中国合作伙伴一起共事,让我感觉很好。是在一次中国的项目竞标中,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我们不了解我们面对的客户,但是我必须要去了解他们。我逐渐意识到,我是有价值的,因为可以从一双双崭新的眼睛里判断出来。在这次项目竞标过程中,我有些明星效应般的自我为中心,但是最终还是没能通过竞标。最近,我们在南京和当地的人一起共事,项目是一个运动文化中心。所以,我认为,在合作中我们真正应该看到的是人道,无论你是来自西方的设计师,还是来自亚洲的设计师,我们可以相互学习,这样可以让合作和交流变得不一样。


DW:您出生在芝加哥,对您的设计是否会带来一些影响?

Carol:影响很大。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经常会来到这个海滨公园玩耍,当然,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这样的便利。所以,我就想,我能为我生活的芝加哥做点什么?后来,我进入到了建筑设计学院学习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规划,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可以通过我所学的知识,为我生活的城市,以及其他人生活的城市创造更好的未来。




DW:如何提升在工作环境中的高效性?

Carol:我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其中一种就是训练,通过训练运用系统性的方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而让自己变得果断,并且可以看到那些很重要的东西。我所说的训练就是能够跟随者验证了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前进方向。我认为实现工作的高效性,就是需要在一个组织、一个设计机构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开放的、安全的。设计师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可以自由的表达,不会担心犯错,通过犯错,就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同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犯错,为了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达到一种平衡,第一我们必须要认知和支持组织的文化,第二就是尽可能的训练自己。


DW:创意是什么?它之于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

Satoshi: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对某一种看法的坚持。比如说,我喜欢用苹果手机,是因为我喜欢简洁而又充满未来科技感的设计,我就不会选择其他的手机品牌。

  可以从三点理解这个问题,设计、重要技术和软件。创意可以让设计变得更加的人性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当然,技术是需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其实,创意的价值是无限的,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权衡,但是之于商业价值的话,意义就不一样了。我觉得创意最大的价值就是以人为核心,从日常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并且创造附加价值。


DW:如何平衡现代与传统?

Chau:我对这样的话题挺感兴趣,不能简单地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因为现在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同时,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有时候可能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复杂程度。

  我认为你说的这两点,在设计中再也不只是形式的问题了,而是由很多其他的因素共同组成,尤其是诉说使用者的需求,这是设计师需要承载的。一位合格的设计师不是把他自己的品味强加给使用者,而是要挖掘出使用者的需求,然后尽可能的把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




DFA亚洲设计大奖&deTour互动展览


  在本届设计营商周期间,DFA亚洲设计大奖也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亦有让公众参与的deTour互动展览和工作坊等活动,呈现创意工业里最尖端的设计意念,并鼓励艺术家和商界人士共同引发设计的能量,传扬本地满有动力的创新精神。


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精选)



▲ 林百货-让世界看见台南


▲Naman Retreat


▲三联海边图书馆


▲地瓜小区



deTour创意工坊


▲Trilingua Design设计的可转动的乒乓台



▲AaaM Architects设计的“筑字室”



▲Stickyline设计的半透明的泰迪熊



Edit by Designwire

 
设计腕儿相关案例
  • 天悦壹号美学品鉴盛典及示范...

  • 【首发】CHAT 2017中国酒店...

  • 为幸福设计—福·艺术馆设计...

  • LALIQUE法国莱俪全亚洲首场...

  • 沉浸式装置艺术“Forest of ...

  • B&B Italia✖Piero Lissoni:...

  • 海克曼精选全球品位家居,深...

  • 海克曼家居深圳湾壹号集合店...

  • 凝铸人居理想 华侨城携大师...

  • 蒋友柏:体验关系设计,极致...

  • 2018全球最大消费品展Ambien...

  • 2018法兰克福Heimtextil家纺...

  • 【大事件】2018M&O巴黎展设...

  • 设计腕儿x澳信: 纽约实力最...

  • 南京溧水无想山南民宿设计竞...

  • 于昭x万科瑧湾汇荣膺2017 II...

  • 【特辑】涵碧楼酒店设计,最...

  • “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

  • 对话Michael Young:设计迎...

  • 【特立独行】之石大宇“隐·...

  • 2017M&O巴黎展,设计腕儿对...

  • 聆听Carlo Colombo/姜峰/何...

  • 2017 M&O:亚洲年度设计师和...

  • 【大事件】相约Bruno Moinar...


设计腕儿×地产商

www.designwire.com.cn \ 关于设计腕儿 About us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智囊团 Brainpower  \ 设计腕儿×地产商 Designwire×Land Baron \

京ICP备15003767号-1